贴心姐妹网
 · 设为主页 | · 添加收藏 | · 会员注册 | · 会员登录    +
 
首页 | 社会政治 | 职场创业 | 情感关系 | 子女成长 | 多元生活 | 文化艺术 | 社区公益

香港女性回忆录

来源:贴心姐妹网   更新:2012-04-19 10:48:07   作者:施雅芳
香港女性回忆录

图/受访者 杨淑华(前排右一)和她家人50年代在香港的一个公园里的合照

六位香港女性来自不同家庭背景,1961年毕业于香港同一所中学,半个世纪之后,年届六旬,已进入退休状态,居住在香港、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的她们各自撰写回忆录,然后合辑成一本用英文撰写的《根深叶茂的的榕树:香港女性回忆录》(《The Spreading Banyan: Memories of Hong Kong Women》)。

这六位女性是张慧怡、何韶兴、李润玲、邓惠珠、温徐婉芳和杨淑华,她们是香港庇理罗士女子中学的校友。她们在前言中说:“我们将这本书取名为《根深叶茂的的榕树》,不仅因为榕树在我们的原居住地是一种很普遍的树,还因为榕树对我们来说有一种象征意义。”她们把自己的母校形容为一棵种子榕树,而她们在母校度过五年岁月后,就象榕树的种子,分散到世界各地,追求各自的梦想。

维多利亚大学荣休教授温徐婉芳(Yuen Fong Woon)是这本书的编辑。她对贴心姐妹网说:“因为我们住在不同国家,所以我们希望写一本书,希望大家联络好一点,我们的后代可以向我们学习一下。”温徐婉芳教授笑着说:“我觉得,要是我们去世了,不愿人家帮我们讲什么话,他们可能讲得不好听,所以我们决定写自己的故事”(笑)。

“我觉得我们长大的时候香港转变很快,但是很少人写我们这个年代的故事。我们的父母的一代已经有好多人写了,但我们这一代很少有人写我们,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故事要发表一下。”温徐婉芳教授说:“我们是在英国殖民地的社会长大,受的是英国殖民地的教育。我们的父母都是从中国来,他们有些没有受过教育,所以跟我们不一样。香港现在的一代,他们很多知道香港的背景。我们那时学的常常是英国历史、欧洲历史,但是不知道香港的事情,所以我们跟上一代和下一代都不同。”     

这些女性大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生。在她们的成长时代,香港的生活条件很艰苦,连生活用水的供给都有限额。张慧怡描述了她家恶劣的居住环境和条件,在这种生活条件下,书本和教育成了她飞翔的翅膀;杨淑华的家境也很艰难,父亲早逝,姐姐因忧郁自杀,经历了苦难的她凭着优异的学习成绩进入香港大学学习。毕业后她没有选择当时很多港大毕业生选择的提供铁饭碗、待遇优渥的公务员工作,而是选择了帮助他人的职业:社会工作。

在那个时代,香港还是一个一夫多妻制的社会(一夫多妻制直到1971年才被终止),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还很盛行。张慧怡的祖母因她是女孩而恶待她,温徐婉芳遭父亲身体和语言暴力的虐待。温徐婉芳就读的香港大学一女生成绩优异,但为了照顾成绩差的男友的心理,故意在考试时让自己的成绩不及格。这些女性的母亲自己的境遇不佳,但她们对女儿的成长和挣扎给予了支持。杨淑华特别把自己的回忆录献给母亲。

正如书名,这些女性象榕树的种子播撒到世界各地:有的在年轻时选择到加拿大、美国留学和居住,还有的在退休后随澳大利亚籍丈夫到澳大利亚生活,开始适应在一个新国度里的生活。这些女性六、七十年代在北美求职时曾因族裔背景和身为女性而遭到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温徐婉芳毕业后在大学里担任兼职讲师五年,有的工作机会因她的族裔背景而无法获得,直到亚太系成立,她才成为终身教授。李润玲在美国金融界求职,因她是女性而受到歧视。她应征一家银行的工作,面试她的人问她的问题是:是否准备生孩子,是否已怀孕。她说,在妇女解放运动之后,雇主不再允许问这些问题。

这些女性的回忆录风格各异。温徐婉芳教授的行文是尖锐的,和她的社会学背景分不开。她对香港中小学教育注重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和分析的教育方法和对学生自信心有损的考试制度、香港大学殖民地色彩浓厚的教育制度和环境、父亲对她的身体虐待和口头虐待都进行了尖锐的披露和批评。而同样移民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何韶兴的回忆录则是一种经历生活变化后的平和温婉。她描述她和宠物金鱼、猫的关系,对园艺的痴迷以及对行走的享受。何韶兴在娓娓的描述中,常常冒出哲理性的语句:“当你被大自然环绕,生活是美丽的”。“如果你花时间探索和倾听,大自然会回报你”。“园艺不仅仅是新鲜空气和轻度的身体锻炼,它培养人的耐心。这是一种动态的禅修。我在我的后院目睹了生命的循环。”邓惠珠则用对自我的采访的形式,回望和反省自己的生活,坦诚、睿智、幽默。

这些女性希望后代能从她们的经历中吸取人生的养分。温徐婉芳教授说:“我觉得他们应该学到我们勤奋的工作态度、我们的毅力和我们的灵活性。因为我们在香港的时候,因为转变太大,因为对妇女不太公平,跟他们的境遇不一样。我们到外国的时候,也是有一点,但不太厉害,但也是歧视。所以,他们应该知道,怎么样可以做一个成功的人。”

这是她们给予后代的礼物,也是对社会的奉献。人们可以从这些香港女性的回忆录里读到她们的生活故事,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领略她们的人生感悟。这本书目前还是自行出版,多伦多大学图书馆利铭泽典宬获得赠书,收藏了这本书。


图/主办机构  维多利亚大学亚太研究所徐婉芳教授向多伦多大学图书馆利铭泽典宬颁赠新书“The Spreading Banyan: Memoirs of Hong Kong Women”。 (左起)利铭泽典宬馆长梁恆达博士、约克大学历史学系陆鸿基教授、香港大学安省校友会创会会长赵瑜女士、香港经济贸易办事处(经贸处)处长卢洁玮小姐、温徐婉芳教授、多伦多大学图书馆首席馆长Larry Alford 、香港大学安省校友会前会长欧阳健昌、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方伟晶教授及经贸处助理处长萧显扬。

六位女性的简历

张慧怡    出生于194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地理系,后又获得教育证书,并在伦敦大学获得身体残障儿童教育文凭。之后,在香港的一所中学教书,后到香港教育局特殊教育部门担任监察官。1972年移民美国后,在家里抚养孩子,学习电脑课程,后在电讯业担任系统分析员。她边工作,边学习,还获得了人事管理硕士学位。1996年退休后,享受旅游生活,并乐于做义工。


图/受访者 幼儿园时期的张慧怡


图/受访者  1993年获得人力资源硕士学位

何韶兴    1966年从香港大学获得历史文学士学位后担任中学教师。1970年移民加拿大,在金融机构就职,后在一家重型机器代销公司里担任行政管理工作。她已退休,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本拿比居住。


图/受访者 三岁时的何韶兴

李润玲    1962年从柏立基教育学院毕业后,在小学教书。1966年移民美国,到旧金山女子学院读书,因抚养孩子和工作,延迟了学业,直到1980年,她获得了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教育学学士学位。在1968年至1995年之间,她在金融界工作,1984年从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了个人财务规划证书。1999年,她自行出版了回忆她父母以及她自己孩童时期生活的《燕石长修竹》(Pride and Honor)一书。她在《根深叶茂的的榕树:香港女性回忆录》中的自传主要讲述她在美国的经历。


图/受访者  1966年在旧金山女子学院读书


图/受访者  1989年在太平洋证券国民银行

邓惠珠    1945年出生,1966年从香港大学获得欧洲语言文学文学士学位后,在中学教英文,1970年回到香港大学担任行政管理工作,先后在大学的多个部门工作。2003年退休,现定居澳大利亚。


图/受访者  1963年在庇理罗士女子中学旧址门廊前


图/受访者  2008年在儿子的婚礼上邓惠珠和先生重温婚誓

温徐婉芳教授    出生于1943年,分别于1966年和1968年从香港大学获得历史和政治学文学士学位和哲学硕士学位。1968年移民加拿大,1975年获得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大学的社会学博士学位,担任了五年兼职讲师后,成为维多利亚大学亚太学系终身教授,直至2009年退休。她出版了两本书和多篇学术论文,其中最著名的是反映排华法下华人女性生活的历史小说《侨妇怨》(《The Excluded Wife》)。《根深叶茂的的榕树:香港女性回忆录》是她编辑的第一本书。


图/受访者  1956年徐婉芳(右一)和家人在一起


图/受访者  2004年徐婉芳和家人在一起

杨淑华    出生于1944年,1966年从香港大学获得历史学文学士学位,一年后又获得社会学文凭,毕业后在国际社会服务社担任社工,然后在一家医院工作,创立了医学社会服务办公室。从1974年到1984年,她在香港理工大学创立并领导了心理咨询服务。自1984年到2002年,她在香港城市大学成立并领导了学生发展处。在城市大学工作期间,她还获得了香港中文大学的教育学硕士(心理咨询)学位。


图/受访者  60年代和家人在香港大学


图/受访者 杨淑华(左一)和学生、同事在香港城市大学迎新生活动上表演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社会政治] 邹至蕙成为加拿大最大城市多伦多的首位少数族裔市长和第三位女性市长
[社会政治] 加拿大邮局发行纪念邮票向第一位担任政府首脑的原住民女性致敬
[社会政治] 纪念六四:台湾上演在中国大陆和香港被禁的舞台剧《5月35日》
[文化娱乐] 【报道】艺术家谭嘉文个展《吞山》:献给华人移民历史上的女性
[社会政治] 四分之三移民加拿大的日本人是女性
[社会政治] 女权主义者们设立网上留言墙,声援因抗议清零政策而被捕的女性们
[文化娱乐] 获奥斯卡奖提名的加拿大影片《女人交谈》(Women Talking)探讨女性如何
[社会政治] 越来越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使用人工智能,移民、身有残障人士、女性等群
[社会政治] Photo Essay: “Refuse Patriarchy, Refuse State Violence”/图片新闻:
[社会政治] “这是我参加的第一场女权和政治集会”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立即登录] 还没有注册会员?[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 关于我们 About Us · 用户条约 Terms and Conditions · 隐私政策 Privacy Policy · 联系方式 Contact Us
版权声明:本网发布的内容版权归Lovingsister Media Inc. 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将承担法律责任。
© 2013 Lovingsister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strictly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