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心姐妹网
 · 设为主页 | · 添加收藏 | · 会员注册 | · 会员登录    +
 
首页 | 社会政治 | 职场创业 | 情感关系 | 子女成长 | 多元生活 | 文化艺术 | 社区公益

向强拆说不!

来源:联合国   更新:2016-05-01 06:02:23   作者:联合国
向强拆说不!

联合国宣布强拆为严重侵犯人权行为,并请各政府尽最大的可能加以根除。

 

  有人称我们所处的时代为“流离失所的世纪”。最近的历史目睹了千百万人们因各种原因被强迫逐出家园、土地和社区。每年至少1000万人被强拆,这一数字大大超过因国内流离失所、种族清洗、难民潮或胁迫人口移徙等其他现象造成的离开原籍地区的巨大人数。

 

  强拆起初可能并不一定被视为一种人权问题,而仅仅是发展、都市更新的副作用,或环境保护或发展能源——例如建设水力发电水坝——的一个方面。然而,如果一再受到被逐出家园或土地的迫迁威胁或实际受害,这肯定是任何个人、家庭或社区所能面临的最大不公正。

 

  受这种做法威胁的人永远没有安全感,加上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常常对人身使用暴力,这一切会给面临强拆的人必然造成个人和集体创伤。没有任何人自愿成为被迁离者。

 

  适足住房权或许是遭到强拆侵犯的最明显的人权,但一系列其它权利也受到影响。当强拆发生时,许多国际法和国家宪法承认的迁徙自由和选择自己的居住地的权利遭到践踏。

 

  当人们被暴力、推土机和恫吓强迫逐出时,同样得到广泛承认的人身安全权实际上已没有多少意义。直接的政府骚扰、逮捕乃至杀害反对强拆的社区领袖是普遍现象,是对生命权、言论自由和根据自己的选择加入组织的权利的侵犯。在大多数情况中,获得信息和民众参与的重要权利也被剥夺。

 

  如果儿童因强拆而不能上学,这就会牺牲受教育的权利。

 

  当人们失去就业来源,工作权利就受到破坏。

 

  当心理和生理健康经常受到迁离威胁的损害,就引起健康权利问题。

 

  当家庭和社区因迁离而四分五裂,享有家庭生活的权利就受到践踏。

 

  当拆迁队未经通知擅自强迫进入他人的住宅,隐私权和住宅安全的权利就受到侵犯。

 

  在这一侵犯人权行为中最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社会的最贫困阶层,亦即其与适当生活水准有关的其他权利已被大量剥夺的社会群体。当财富差距扩大和用于住房的土地供应受到限制时,导致强迫迁离的情况就更容易发生。

 

 

  近几年联合国日益重视强拆做法,表明全世界对常常用暴力将人们赶出家园的做法深感忧虑。联合国正采取一些主动行动,努力解决流离失所现象的结构性原因并制定有效对策协助和保护流离失所者。各联合国人权机构已宣布强迫迁离为“严重侵犯人权行为”,并特别请各政府尽最大的可能加以根除。

 

  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必须作出新的承诺,最终废除强拆做法,这一点是不容质疑的。如果必要的倡议不能变成现实,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将继续被剥夺在和平与尊严中享有居住之地的基本人权。

 

让我们向强拆说不!

相关链接:

海口市委问责 秀英区长黄鸿儒引咎辞职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社会政治] 俄罗斯在乌克兰犯下广泛的战争罪行:联合国调查发现
[社会政治] 蒙特利尔COP15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国际会议通过框架协议
[社会政治] Groups Rally in Toronto on Human Rights Day/多伦多多个组织国际人权
[社会政治] 安省政府立法禁止教育工人罢工并动用宪法但书条款 教育工人仍决定罢工
[社会政治] 联合国报告:目前全球还没有实现任何一个气候变化目标
[社会政治] 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谴责俄罗斯侵乌的决议,中国弃权
[社会政治] 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同时颁发给俄、乌和白俄三国的人权活动人士或人权组
[社会政治] 第77届联合国大会召开, 古铁雷斯:我们的世界处于险境
[社会政治] 安大略省人权法庭裁决老师讲解性别认同没有侵犯一年级学生的人权
[社会政治] 联合国人权报告认为中国在新疆可能犯下危害人类罪,中国外交部强烈反驳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立即登录] 还没有注册会员?[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 关于我们 About Us · 用户条约 Terms and Conditions · 隐私政策 Privacy Policy · 联系方式 Contact Us
版权声明:本网发布的内容版权归Lovingsister Media Inc. 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将承担法律责任。
© 2013 Lovingsister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strictly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