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主办机构 《我城故影》旧照展
香港地少人多,发展一日千里,昔日的海岸线已经面目全非。如果想回顾旧日香港海旁风貌,可以观看由「香江情怀」﹑「香港旧照片」及多伦多大学利铭泽典宬联合主办的《我城故影:中环的地标与海岸线》香港旧照片展览。
本地多伦多团体「香江情怀」及香港网络团体「香港旧照片」先后於二月及三月假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大学成功举办《我城故影》旧照片展览及座谈会,曾被香港传媒广泛报道。这两个团体将於六月廿四日至七月十日,假多伦多大学作第三次展览。主机团体希望凭著巡迴展览,将中环百多年歷史变迁,介绍给加国公民及新一代。
今次展览将展出50张19世纪晚期至今的珍贵中环照片,呈现海岸线的变化,同时展示不同年代的地标,让观者能欣赏已经倒下的美丽旧建筑。以一帧约一八八○年拍摄的珍贵照片為例,第二代匯丰银行前面為海,可见当时中环平地不多。
香港自一八四一年开埠以来,曾多次进行填海工程。港岛区的发展方向主要指向北方。中环作為全港的政经枢纽,其填海工程绝大多数為发展经济而设。一八四一年开闢皇后大道,十九世纪后期填海发展德辅道,二十世纪初新设干诺道和遮打道,五十年代再次填海兴建爱丁堡广场。时至今日,中环填海工程还未休止。此外,部分照片以「今昔对照」方式展出。百年变迁,一目了然。
主办团体指出,每个阶段的海岸线,曾经出现大量地标,其建筑风格更多样化。十九世纪末期的两层式建筑,例如旧大会堂;二十世纪初的四层式建筑,例如皇后行、太子行等,其新古典主义的风格,置身其中,彷如正在游歷欧陆都市。战后重光,由於经济急剧发展,原有的四层建筑再不能应付实际需要,一轮拆卸重建的风潮席捲中环。设若这些建筑获得保留,必能成為代表香港的重要地标。
主办团体表示,所谓地标,必须经歷时间淘汰,并有其歷史价值的建筑物。地标的建筑若得以保留,有助於今人认识往史。亲身的接触,让实物将歷史重现,其感染力必远胜於枯燥无味的歷史文献。实地的考察,有助於提高公民对於本土的归属感。可惜,现在我们只能在旧照片中怀缅及认识香港。
主办团体还表示,这次展览展现了中环海岸线北移的变化,亦展示出不同年代的中环地标。在一帧帧照片中,重现了香港中环百多年的歷史变迁。《我城故影》除了是对过往的纪念,更是对当前的反思。
《我城故影》香港旧照片展览多伦多开幕礼及座谈会的主礼嘉宾有多伦多大学前校监利德蕙博士﹑多伦多大学图书馆总馆长 Mr. Larry Alford﹑香港驻多伦多经济贸易办事处处长卢洁瑋﹑香港旧照片代表苏凌峰及「香江情怀」主席江大惠。开幕礼及座谈会已告爆满。公众可於六月廿四日至七月十日於多伦多大学图书馆利铭泽典宬(8 Floor, 130 St. George Street, Toronto) 开放时间内参观。
详情可致电:416-978-8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