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心姐妹网
 · 设为主页 | · 添加收藏 | · 会员注册 | · 会员登录    +
 
首页 | 社会政治 | 职场创业 | 情感关系 | 子女成长 | 多元生活 | 文化艺术 | 社区公益

【2015手册:踩踏事故】潜在危机、诱发因素、治理策略、自救指南

来源:舆情智库   更新:2015-01-02 23:46:27   作者:点墨 白客
 
舆情智库编者按:上海踩踏事故让2015年的元旦异常沉重。悲痛之余更需反思,本公众号特约请专家,收集相关研究材料上百篇,从危机预判、城市规划、社会治理、应急机制、个人自救多个角度全面梳理,期待血的教训能带来真正的反思和改进。
 
踩踏,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人为灾难。据统计,2001一2010年见诸新闻的国内外拥挤踩踏事件75起,共造成3937死、7629伤。平均每起事故死亡52人,已达“特别重大伤亡事故”级别。而自20世纪以来,全球死亡500人以上的拥挤踩踏事故至少有6起。
 
血的代价能否换来血的教训?为什么一次次承受哀伤,我们需要怎样的警醒与行动?
 
一、多发区域:踩踏事故的“高风险地带”
 
空间有限、人群又相对集中的场所容易发生此类事故。前述的75起事故中,伤亡人数占前三位的场所分别是宗教场所(51.36%)、体育场所(18.18%)、公众集会场所(12.52%)。此外还有娱乐场所、抢购施舍处、公众集会地、交通工具等。1、宗教场所。特定仪式时信众大量聚集、忽视安全因素。1990年的麦加,朝觐者踩踏造成1426死,成目前世界上伤亡最大的踩踏事故。近年来印度多起踩踏事故也发生在寺庙等场所。2、体育场所。场内人群负荷过大,骤聚骤散,观众情绪波动大、过激行为概率大。3.公共集会场所。包括观光区、闹市区、各种文体娱乐场所、及展览展销,招聘会、庙会,灯会、游园会等群体性活动,人群具有密集度高、流动不可预测、分布不均等特征。4、校园。人口密度大,活动时间集中,未成年人多,秩序意识与自救能力差。近年来我国校园踩踏事故曾多次发生,严重的造成了数十人死亡。5、商场。促销、店庆、打折期间人群密集,秩序较为混乱,隐患突出。6、公共交通工具。高峰期人群密集,流动方向不一,遭遇恐慌时易发生踩踏。
 
此外,从时间点看,节日、盛会和重大活动期间往往是风险多发期。上海外滩12·31踩踏事故发生在新年前,2004年北京密云踩踏事故,发生于元宵佳节,2010年柬埔寨金边踩踏事故,发生于当地重要节日——送水节。宗教场所、体育场所的踩踏事故,也大都发生在重要宗教节日、重要体育赛事期间。
 
二、潜在危险:问题是如何“潜伏”的
 
1、人流过于密集,产生滞留、拥挤。这是最主要、最直观原因。群体动力学研究表明:(1)人群密度越大,群体的行进速度越低;当人群密度达到一定极限时,就会由于拥挤过度而不能前进。(2)当密集的人群从宽敞的空间拥向较狭窄的出入口或楼梯口时,会形成“成拱现象”,所有人“拱”在一起无法通过,甚至产生无特别诱因的“幻觉惊恐”。(3)每个人的行进速度和承受拥挤的能力不同,走得慢的人容易被推倒或绊倒,进而产生连锁反应。复旦大学博士后朱春霞曾提出,景点室内达到1㎡/人、室外达到0.75㎡/人,即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有现场市民认为,在元旦前夜的上海外滩,1平米大约有6到7人,适合30万人的广场拥入大约100万人。1991年太原的灯展踩踏事故之前,适合3万人的公园拥入了约10万人。高密度人群是事故的主要隐患。
 
2、公众安全素质不足,心态利己而急躁。公众安全素质和心理状态决定了事态在短时间迅速升级:阶段一:秩序开始失控时,多数公众对周围环境情况不了解,只能自行评估、判断和决策,不安、绝望和本能的求生欲望驱使其急于迅速离开,导致拥挤加剧。阶段二:某些个体出现狂躁和冲动性行为,成为群体恐慌的导火索和爆发点。阶段三:少数人的恐慌心理迅速蔓延扩散为整个群体的恐慌,完全失去理智的人群会相互拥挤,群体中的弱者被挤倒,更多的人踩过倒地者的身体。很多事故幸存者在回忆事故情形时,都会为当时人群的疯狂感到恐惧,也会因曾踩过别人的身体而感到内疚。
 
从历史情况看,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大规模踩踏事故较为罕见。无论是9·11事件、日本3·14地震海啸,还是美国和加拿大大规模停电事件、英国伦敦地铁停电事件中,都没有因人员恐慌、拥挤践踏而造成额外的人员伤亡。相比之下,在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公众缺乏经常性的培训和演习,对公共场所应急疏散等知识匮乏,偶发事件更易引发群体性恐慌和拥挤。
 
3、重大活动应急管理措施不足。元旦前夜,上海1200多警力如何维持数十万人的秩序?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曾发布信息,称外滩已近饱和、建议市民择地庆祝跨年。但除了呼吁,有没有采取措施控制人流的继续涌入?2015元旦前夜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同样有不少人欢庆新年到来,与上海外滩人群“一锅粥”不同的是,纽约街道每隔一段就竖起隔离栏和防护带,并对人流流向实施明确规定,在网友拍摄的照片中,纽约时代广场人流众多,但仍井然有序。
 
4、公共场所性能不合理。路面不平、摩擦系数小或使用台阶、斜坡不仅会降低人群行进的速度 , 而且会因某个个体行进速度的被迫降低或摔倒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复旦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腾五晓认为,上海外滩陈毅广场是台阶式的,如人流拥挤,很容易发生踩踏事故。同时,踩踏事故一般发生在出人口、狭窄的过道、看台、楼梯等处。这就要求在设计公共场所时要对这些重点区域进行科学规划,特别要避免“瓶颈”。2004年北京密云挤踏事故、1991年山西太原踩踏事故,均始于密集人群通过一座狭窄桥梁时的拥挤。国内一些火灾事故的伤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逃生通道不畅、逃生通道指示不明引发的人员踩踏、滞留。
 
三、诱发因素:引发恐慌踩踏的现场导火索
 
让长期隐患变成瞬间“明火”的,往往还有特定的诱发因素。
 
1、突然有人摔倒。人群稳定的同向流动相对安全,突然有人摔倒、某些人停下来弯腰拾物等“异质流动”,很容易引发“多米诺骨牌”般连锁倒地的拥挤踩踏现象。1987年上海陆家嘴轮渡事件、2004年北京密云踩踏事故以及国内多起校园踩踏事故,都属于这一原因。
 
2、人群逆向流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导火索很可能是广场进入和退出的人流对冲,挤成一团。华山多次发生的群体性挤踏事件,就是由于在狭窄的山路上,上下两个方向的人流发生异向群集现象造成的。2010年柬埔寨首府金边踩踏事故导致300多人死亡,也是因为当时钻石桥上双向通过的人流过大,造成民众相互推挤、跌倒,酿成惨剧。
 
3、人群受到惊吓,产生恐慌。如听到爆炸声、枪声,出现惊慌失措的失控局面,在无组织无目的的逃生中,相互拥挤踩踏。2005年,巴格达发生踩踏导致上千人死亡,源自将“遭到自杀袭击”的谣传。2006年,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一个体育馆外发生踩踏事件造成60多人死亡,警方称有人大喊“有炸弹”是引发惨剧的主要原因。
 
4、人群因兴奋、愤怒等出现骚乱。主要发生于娱乐场所、体育场馆,炎热、等待、进球、饮酒等都会影响到人群的心理状态,使人群出现激动、焦虑、恐慌等,增加不安全行为的产生。
 
5、前后人群“信息交流失效”。有国外学者认为这是重要诱因:后部或排队的人群不知道前面人群已经积累的压力,如果此时由于开门、栏杆倒塌等因素使前部的压力突然释放,后部的人们会得到一个错误的信息:前部已经开始运动,从而更加用力地向前挤。因此,前方人群大声呼喊、前后人群信息交流、组织人员通过应急广播等指挥非常重要。网上视频显示,上海外滩拥挤事件发生后,现场高处一些青年集体大喊“往后退!往后退!往后退”,产生了一定的疏导作用。但现场应急广播显然未发挥明显作用。
 
6、其他突发灾害事故。有学者认为,在相对较小的公共场所集中汇聚大量人群,一旦有事故出现,比如演唱会、体育比赛的看台倒塌,人员密集场突发火灾等,极易因恐慌造成连锁反应,造成比原发事故更为严重的后果,即为聚集人群的“扩大效应”。
 
四、治理策略:如何让悲剧不再重演
 
1、改进公共场所安全设施。公共场所性能优化设计要有利于人群的流动和疏散,降低和减少事故发生。同时,国内许多公共场所的消防通道、设施的占用、损坏非常严重,相关检查不能总是“突击式”,处罚责任也不能只是“挠痒痒”,应当落实安全责任制,强化管理部门的责任,也强化涉事单位违规的后果。
 
2、提升大型活动“人群管理”的专业性。北京科技大学谢振华、孙超、杨琳等提出:大型活动人群管理主要可以分为人群预测、人流引导、预警系统、应急疏散几个模块,通过信息技术、管理人员的统合协调,确保大型活动期间人群的合理流动,避免人群的局部密集。此外,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比如公共场所出入口可以采用安装人员数量监控装置。比如百度曾尝试对旅游景区、节假日交通等绘制流动图、密度图。下图是根据30日(左)和31日(右)外滩事发地点手机分布数据生成的同时刻人群密度对比热力图,红色表示人群密集,橙色次之,绿色表示人数较少。是否能尽快将大数据等技术引入安保?
 
 
3、完善应急制度和队伍建设。2001年7月21日,日本兵库县明石市发生了夏季烟火大会踩踏事故后,日本国会修改了《警备业法》和《国家公安委员会规则》,在警察业务中,除了常驻警备、交通诱导警备之外,新增了“杂踏警备”(踩踏警备),还新设了一支特殊的“心理诱导部队”,称为“DJ警察”,其职责是在人流众多嘈杂的地段,使用巧妙的语言,引导人们遵守交通指挥,避免出席拥挤和踩踏事件。我国尽管制订分布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但在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方面均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相关的设施、队伍、技术手段等仍很不专业,遇到类似突发状况时,经常手足无措,应当尽快打牢这一基础。
 
4、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行为培养。新华社记者了解到,我国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安全、自救的教育、宣传很不到位,公众普遍存在“和平麻痹”,安全知识知之甚少。我们的教育大多是灾难推动型,即某处先发生灾难、造成伤亡后,才会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应当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将安全教育和宣传作为常项工作,引导公众了解事故易发场所和原因,认识事故的严重性,知悉如何预防和自救。相关培训和演练也常态化,成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同时,针对管理部门和公职人员,应当设置专门的培训课程和考核要求,增强国家机关“安全治理”的主动性和专业性。
 
五、自救指南:碰到踩踏事件怎么办?
 
1、进入人流密集场所时要观察紧密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人群密集的地方不要有弯腰系鞋带及类似动作。
 
2、在拥挤的人群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当发现有人情绪不对或人群开始骚动时,就要做好准备以保护自己和他人。
 
3、发觉拥挤的人群向自己行走的方向来时,应立即避到一旁或顺着人流走,不要慌乱、奔跑,避免摔倒,切不可逆着人流前进,否则很容易被人流推倒。
 
4、当身不由己混入混乱人群中时,一定要先站稳,身体不要倾斜失去重心,千万不要捡拾掉了的东西、鞋子。有可能的话,可先尽快抓住坚固可靠的东西慢慢走动或停住,待人群过去后再迅速离开现场。
 
5、在拥挤人群中,左手握拳,右手握住左手手腕,双肘撑开平放胸前,形成一定空间保证呼吸。
 
6、逃生时不要紧贴栏杆、墙壁或墙壁的死角,以免被挤伤,不要从高处往下乱跳。
 
7、当发现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要停住脚步或绕过,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
 
8、万一不慎倒地,要尽快站起,无法站起时,要双膝尽量前屈,身体卷成球状,护住胸腔和腹腔重要脏器。
 
祈愿惨剧不再发生,希望元旦不再悲伤!
 
(本网获授权转载)
分享到: 更多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立即登录] 还没有注册会员?[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 关于我们 About Us · 用户条约 Terms and Conditions · 隐私政策 Privacy Policy · 联系方式 Contact Us
版权声明:本网发布的内容版权归Lovingsister Media Inc. 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将承担法律责任。
© 2013 Lovingsister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strictly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