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心姐妹网
 · 设为主页 | · 添加收藏 | · 会员注册 | · 会员登录    +
 
首页 | 社会政治 | 职场创业 | 情感关系 | 子女成长 | 多元生活 | 文化艺术 | 社区公益

1914:多伦多第一所汉文华侨学校创办

来源:贴心姐妹网    更新:2014-11-22 12:08:40   作者:石晓宁
1914:多伦多第一所汉文华侨学校创办

图/石晓宁    侨校现使用的教材
 
1914年11月30日,是多伦多第一所汉文华侨学校开学日。它由多伦多第一家华人基督教会—多伦多华人基督教联会(中华基督教长老会Chinese Presbyterian Church的前身)创办,地址为教堂街(Church St.)187号。当年加拿大最早的中文报纸《大汉日报》(即后来的《大汉公报》)刊登了《都朗杜华侨学校开幕之情形》的报道,记录了当日开幕的盛况, 并全文刊登了侨校第一任校长麦造周先生的开幕致辞。如今推溯一百年前,回顾历史,重温当日开创侨校的第一任教师麦造周(T.C.Mark)先生的开幕演讲,以及创办前后的历史,当时多伦多侨界视教育为急务、寄希望于侨界青年学习民族文字、文化之殷切,依然值得百年后的我们铭记先辈恩泽,瞻念发扬。
 
 
图/石晓宁    多伦多中华基督教长老会今址

当年多伦多侨校的创立,于本地华人社区意义重大。当年多城华人主体是1885年太平洋铁路竣工后遭遣散来此的华工。由于文化水平低下,华人通常从事洗衣店为主,又有经营餐馆、农场、杂货店以及出卖劳力等。1911年后的多伦多,华人的人口已超过了2000人,位于国王(King )、皇后(Queen)及约克(York)街的唐人街已形成。多伦多也和温哥华、维多利亚一样,华人人口结构有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改变,即年轻一代所占比例的增加。一是本地出生的第二代华人青年群体形成;二是虽然有高达500加元人头税的苛例,但是由于国内民国后军阀混战,豪强交迫,华人移民、子弟留学者众。1911-14年间,加拿大华人入境数最高年份达到5000-7000人,其中不乏妇女青年及儿童。当时年轻的麦造周先生,就是于1914年从广东来到这里的。 
 
另外,一百年前的加拿大华人社区,华人居住条件简陋,来加目的,多以谋求财富为主,读书求知文娱等活动开展甚少,加之语言不通,社交活动也仅限于本社区。所有的不过粤剧,或限于宗族地方同乡会组织的一些事务。而且社区恶习深重,赌博业、鸦片寮及娼寮普遍,不仅影响了华人社区的风气,也不能为青年一代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1924年,侨校创办人麦造周先生这样描述当日的情形:“我们没有跟加拿大人接触,中间亦没有家庭生活。我们要不是被孤独地留在家中,便是被环境驱使我们参与些不健康的消遣。我们为得不到平等的机会感到遗憾。加拿大人总觉得我们只是一班只为工作,全无道德观念的人。”当年的第一代华人儿童都缺乏一个健康的社区开展康乐活动,因而使侨校创办意义重大。
 
侨校的创办,得力于华人基督教团体。由于华人几无宗教信仰,社区中虽有祖先崇拜或是儒家、佛教传统,但是缺乏统一的行动约束。因此,早在1880年多伦多基督教会就开始在多伦多华人中展开工作,重点所指,就是缺少娱乐和社交的华人青年人。当日教会条件允许的地方,甚至为青年人提供食宿,以希改造华人社区,帮助华人,尤其是华人青年一代远离恶癖,提供健康的业余生活空间。多伦多最早的华人基督教联会于1910年成立,当日主持是马镜湖牧师,为年轻华人在公休星期天建立了查经班、祈祷会、英文班和聚餐活动。教会当时的会众从20-30人发展起来,到了1914年,办学条件已成熟。在广东已是教师、并毕业于中国教会学校的麦造周先生来多伦多,为教会事务助力,年底即正式开办了汉文华侨学校。
 
 
图/石晓宁   位于长老会楼内的华侨学校

马镜湖牧师与麦造周先生,是多伦多侨校当之无愧的开创者。麦造周先生不仅是侨校的创办人,更是今后长期活跃于华人社区的领袖人物。1914年11月30日,华侨学校正式开幕。据温哥华《大汉日报》报道,中西人到场者,座不能容,多人演说,唱诗声、琴声鼓掌声相继间作,当时由康有为的保皇党改组后的宪政党,还送祝匾一方,基督教青年会茶点招待,极一时之盛。麦先生出任第一任校长兼教习,当场为侨校开幕致辞,从此致辞中看,麦先生之阐述,至今意义犹存。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国家国事衰微,民力羸弱。因此,海外侨界,视侨校教育为急务,以爱国救国为根本,培养青年人,学习汉文,回国服务于祖国。麦先生称教育为家庭、社会教育之中枢,在华侨青年中开展汉文教育,“民智开而民德日进,直接以加长我侨幸福者,即间接以增进我中华民国之尊荣。”也可以期子弟日后回国,“能偿其父兄之望”也。对于侨校教育对于祖国未来的重要性,麦先生更是怀有深厚的责任感,“吾国贫弱也,吾人所担负治责任,更为繁难。”国人现状是陷溺于陋习,又缺少雄伟之体魄、勇敢高尚的精神道德以及超特之识见,欲立强国之林,即需要寄希望于“可敬可畏”的留学生。他例举俾斯麦称学生为一国之主人,日本以“演说、报纸、学校”为世界传导文明之利器,并得力于留学生以强国,希望留学生将来救国,成为国家“储备”力量。
 
另外,对于祖国文字,麦先生提高到了“文字为爱国心之所寄”的高度,他以埃及、波兰亡国先亡于文字之例,来力证“人群众所藉以固结团体而表爱情利事物者,小用之为语言,广用之即文字。”现观其他各国侨民,皆急于谋设学校礼拜堂,以教其民。今国人侨外者众,更应该利用半日礼拜日,从事各种教育,“开我见闻,增我德性,以造就我为大国民之资格”。不仅如此,麦先生还有着深远的胸怀,他看到了“廿纪竞争时代,人必具有普遍智识,方免天演界之淘汰”,所谓的普遍智识,即国民素质,远则国家的政治、外交、人民对国家的义务权利等,近则个人的文化程度,“岂不学者而能知之乎?”因此呼吁“请勿放弃起责任,勿虚负气光阴”,“以国人所瞩望救国留学生自待,而勿暴弃焉可也。”
 
对于侨校教育之宗旨,麦先生借鉴各国之教育所持,定为德、智、体三育也。教育方法则为养护、教授、管理、训练四门也。教材则智识、技能两类也。学生心理平均之发达,则智、情、义三品也。前文中也提到了麦先生自谦“悬的以赴,教而知困”,希望与各位学董一道,“热心培养青年,以尽国民之天职”。即将此日视为侨校永远之纪念日,亦为我侨界之灯台。
 
麦先生的演说辞,朴实诚挚,充满了责任感与爱国热忱。在其全文前,《大汉日报》编辑特加上按语,评价多伦多侨校的创立为“海外多设一汉文学校,即不啻多增一国民制造厂。”而且今日学童,为日后之大国民,对其寄予厚望。其时距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国内与海外正是党派林立,围绕共和国实行宪政还是二次革命又开始了革命前的党争与论战。因而编辑特意提到,麦君除鼓吹教育,决不涉及政治,真教育家。强调出了多伦多侨校秉执公心,以公民教育为内容,以提高民族素质为责任的宗旨。一百年后之今日,有幸重读此文,依然感到当年前辈们爱国重教、尽其指导匡辅之责任感。
 
当年侨校创建,对于多伦多华人社区的社会意义不容忽略、不容遗忘。回顾当年,侨校每周一至周五下午5-7时上课,先在教堂街(Church St.)187号,后于1916年教会扩充,迁至大学街124-126号。就读过侨校的刘林惠容回忆道:“华侨学校的学生来自多伦多不同的地方,在学校认识的朋友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欢乐。”麦造周先生主持侨校三十余年,就读学生不仅有儿童,还有青年人。教育资源的匮乏,侨校当年自编教材,借鉴香港中文教材的内容,先是手写本,后用中文打字机慢慢过渡到现在的打印本,凝聚着教师们的心血。据李东海先生《加拿大华侨史》的统计,1931年至1935年代,入读侨校的学生人数曾达到五十人,位居当时多伦多三所侨校之首。1960年,学校随着教会及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迁至如今的比华利街177号新址时,华侨学校成为当时全加拿大侨社中设备最完善的侨校。时至1990年代,侨校人数曾达到150多人,十几个程度不同的班。至今这所多伦多最早的百年侨校依然招生,在社区中普及中文教育。笔者亲临学校,参观了三楼的几间教室,每间宽敞整饬,窗明室静。遥想当年,建设者真是用心设计了如此实用又正规的学习环境,为教育服务。 
 
 
图/石晓宁    侨校现任伍校长在授课
 
如今的多伦多,华人社区的规模与活动今非昔比。除了各类教育团体之外,中文教育更是自1970年代起,与其他族裔的语言课程一道,被多伦多公立教育局、约克区公立教育局列为了公立小学、高中的国际语言选修课程,充分地体现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加拿大对于各族裔文化的尊重和支持。遥想一百年前第一所华侨学校在多伦多的首创,为本地华侨学习祖国语言,传播祖国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功不可没。在多伦多侨校成立一百周年之际,纪念一百年前加拿大华侨先辈为多伦多华人社区所作的贡献,也借此表达笔者深深的敬意。
 
石晓宁  约克大学语言文学系汉语与中国文学课程讲师
 
(文章和图片版权为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社会政治] 【报道】国家电影局新纪录片《未存档的历史》:采访影片中的两位华裔专
[社会政治] 邹至蕙成为加拿大最大城市多伦多的首位少数族裔市长和第三位女性市长
[社会政治] 万锦Varley美术馆讨论会探讨人头税和排华法历史的影响和华人身份认同
[社会政治] 约克区天主教教育局教师参加约克自豪大游行
[社会政治] 百年移民故事展和《金山阴影》中文放映与观展讨论会周日在万锦Varley艺
[社会政治] 华工网络宣布支持多伦多市长候选人邹至蕙
[社会政治] 多伦多市长候选人辩论(视频)
[社会政治] 【报道】永不放弃的维尔玛.德莫森:曾因爱上华裔坐牢、剥夺国籍
[社会政治] 什么书会害了孩子?曼尼托巴省一教育局否决审查学校图书馆藏书的倡议
[社会政治] 【专访】历史学者陈林瑞玲:《排华法案》百年,华裔加拿大历史的教训与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立即登录] 还没有注册会员?[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 关于我们 About Us · 用户条约 Terms and Conditions · 隐私政策 Privacy Policy · 联系方式 Contact Us
版权声明:本网发布的内容版权归Lovingsister Media Inc. 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将承担法律责任。
© 2013 Lovingsister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strictly prohibited.